首页 > 发布 > 大美无度:“旗袍”称谓从何而来?(1)

大美无度:“旗袍”称谓从何而来?(1)

2019-09-23

作者:魏义光,作证传播理论和业态创始人

  从目前可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在清末以前清朝的文献中尚未见“旗袍”之称谓及明确记载。在汉族的文献中,“旗袍”一词最见于沈寿口述、张謇笔录,民国八年(1919年)南通翰墨林书局刊印的《雪宧秀谱》一书中:“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雪宧秀谱》成书之时汉族女性穿着旗袍的时尚还未出现,从“旧用以绣旗袍之边”一句来看,应该多是指以往为官宦之家的“旗女袍服”做襟、袖、摆的刺绣纹饰加工之用,这里所述之“旗袍”,应该是“旗女袍服”的略称,而非指民国后的旗袍。“旗袍”一词是由何人、何时“创造”?

  现藏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初次《服制草案》成文于1912 年,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以后历次民国服制案都是在此基础上订立、扩充或修正的。文中并未对“旗袍”这一称谓有明确提及。1929 年8月16日由南京民国政府公布施行的《服制条例》、1931 年《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刊载的《浙立省中等学校学生制服统一办法》及1942 年由汪伪政府“行政院”发行的《内政公报》所刊印的《国民党服及国民礼服图式》中,尽管出现了与时传“旗袍”的样式,但并没明确使用“旗袍”这一称谓。

  根据查阅的相关史料(如:《缝纫大要》,中华书局印行,北京,1936;湖南省立农民教育馆:《高级民校中服裁法讲义》,长沙六合公司印行,1935),也未在当时的中学教科书、介绍传统缝纫的教本或女校缝纫教材中发现任何与“旗袍”二字相关的信息。

  故此可以判断:“旗袍”这一称谓并非流行于清末满、蒙、汉的旗人之间,甚至直至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旗袍”这一称谓都未有在官方文件、信函或公文中出现,而多用“女子礼服-衣”、“女公务员制服-衣”或“妇女礼服”等称谓。“清袍服”“旗服”“旗装”“旗袍”,不论称谓如何,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是这些称谓并非清末民初官方称谓;二是这些称谓是后来汉人所取,并非原先满族人自用。

  由此可见,“旗袍”这种特殊时期自下而上产生的称谓,是时尚文化推动的产物,很像今天的“网络语言”。

  尽管官方文件里罕见“旗袍”称谓,但纵观当时的社会媒体和大众视野,“旗袍”一词已有使用。“海上女子,一时髦旗袍(男式“长衫”)为最新之装饰品。”(《晶报》1920年4月18日),“上海妇女入冬穿旗袍(暖袍)者,居十之二三,以藏青居多。”(上海《礼拜六》世界小记事,1921(102):23)“旗袍”一词比较频繁出现在报端,应该在清朝灭亡 9 年后的民国初期(即:1920-1922年),最初指服饰类型宽泛而不甚明确,主要是指暖袍、女子所穿男式袍服等,并非特指20 世纪 20 年代中叶后出现的旗袍。

  经查阅民国时期报刊文献,20 世纪初的服装变革起源于辛亥革命,即社会与观念的革命是服装变革的先导和决定因素。1924年景庶鹏在《先施公司二十五年纪念册》中写道:“至近两年来(约1921-1923年),冬日妇女,多穿旗袍(暖袍)。此种旗袍,并非北地旗妇所着之袍,长亦只过膝三四寸,袖领腰,亦与普通妆同。颜色,中年多用灰色,少年则杂着各色,衣边袖边滚边不滚,俱有御寒之具。”上海《小时报》1920年1月18日第三版:“近来海上女界旗袍(暖袍)盛行,闺秀勾栏,各竟其艳。夫人之装饰原无一定,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已,其改称为暖袍乎!”从中清晰可知,当1920 年“暖袍”出现之初,就有人对“旗”字冠以“袍”前的这一词组提出质疑,认为使用“旗”字有“宗社党之臭味”的嫌疑,很明显是要与清朝遗老遗少的保皇派划清界限。

魏义光作证传播理论和业态创始人

大美无度:“旗袍”称谓从何而来?(1)原文刊载于《中诚信全球品牌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