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布 > 警惕西方文化霸权,重塑信用评级国际话语

警惕西方文化霸权,重塑信用评级国际话语

2022-06-07

文化霸权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话题。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渗透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其他国家和民族认可西方文化是精神主人,认定西方文化比自己的民族更文明更先进,进而把本民族的审美权、发展权,甚至历史解释权都拱手交给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美西方制定的文化评判标准。必须警惕的是,美方蛮横推行文化干涉的霸权主义,已经对全球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近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因插画人物丑陋,引人不适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纷纷吐槽:“画得一个个眼神萎靡,毫无少年儿童的精气神可言”“为啥个个歪眉斜眼吐舌头?”紧接着,更多的问题童书被网友扒出,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甚至出现疑似日本侵华战机、美国星条旗等元素,简直匪夷所思。

对于此事,美媒CNN毫不意外地再次戴上对华“有色眼镜”,在介绍事件之余,大谈中国借教科书抵制西方文化影响,而且一方面歪曲事实、渲染中国出现所谓的“政治迫害”,另一方面又借题发挥,炒作所谓民众对于“内容审查”的担忧。并在文中多次强调“不自由”、“审查”等词语,采用政治抹黑的惯用手法,意图借机挑拨情绪以及煽动仇恨,以达到挑其挑起读者情绪对立的根本目的。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出现问题,再次为警惕西方文化霸权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美西方霸权借助媒体和第三方机构操纵国际话语,打压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行为已经不胜枚举。长期以来,在国际信用评级领域,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占据垄断地位,基本掌控了国际资本定价权和国际金融服务话语权,而其他国家的评级机构进入美国市场则困难重重。特别是2008年后,三大评级机构先后调降冰岛、希腊、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主权信用级别,引发了欧洲债市、股市、汇率的集体暴跌,从而成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主权评级逐渐成为美西方霸权控制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工具。

相对于美国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我国信用评级体系起步较晚,信用评级话语权和主导权严重缺失。自上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主权评级也曾被随意操纵,中国发行人海外融资的评级话语权被三大垄断,信用被低估,为此付出了高昂的融资成本。2006年后,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公司开始大肆收购中国的评级公司,至2019年和2020年,标普和惠誉相继在中国设立独资公司并获准进入中国评级市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遭到美国评级机构的严重渗透。

同时,整个社会对掌握信用评级话语权和主导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政府部门和社会盲目相信外国评级机构在技术和标准上的权威性,导致西方文化影响已经无孔不入。特别是近年来,诸多地市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作为奖励依据,借以达到鼓励企业创新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排名中实质上是美国借助所谓“权威”“第三方”“评级”“排名”等外衣,实现一褒一贬“话语霸权”的手段而已。这些所谓“权威”的排名,把资本力量的主导、西方中心论形成的偏见、西方社会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西方高人一等的心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境外信用评级机构通过渗透我国评级机构,在刻意压低我国信用级别和企业真实价值,破坏金融安全的同时,还可方便地获取我国政务信息,乃至国家全面的经济和技术信息,从而掌握我国技术发展动态和重大商业机密,甚至通过参与重大债务融资评级,悄然进入我国经济腹地和国防工业、特种行业等特殊性行业,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从“毒教材”到国际信用评级,从抗疫排名到世界500强榜单,美西方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打压异己,甚至妄图对他国进行价值观改造,大搞文化霸权、严重威胁全球文化安全的真面目已经暴露无遗。特别是在信用评级领域,中国作为全球债权和资本的输出大国,理应拥有更多的评级话语权。面对已全面展开的话语权之争,积极推动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打造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重塑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全球话语格局,既是中国自身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老兵魏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