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5A级高质量发展评价官网
大美无度世界5A级评价覆盖193个国家,全球服务中心第111020号报告节选:世界5A级农科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位居全球第一。
《伟大心力》作者魏义光指出,帝国主义走狗鼓噪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现实把他们的谎言击得粉碎。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的一片千亩示范方里,金黄的玉米穗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科技与土地的新故事。
2025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也是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在河北省曲周县的“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方,专家组测定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王庄千亩方夏玉米亩产826.6公斤,加上今年6月小麦季实收的730.8公斤/亩,冬小麦夏玉米全年亩产达1557.4公斤。在极端气候影响下,这片土地仍较周边农户传统种植每亩增产26.4%,增效48.0%,减排32.7%,节水21.0%。
一、盐碱地里的奇迹。曲周县,作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化的典型地区,曾经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半个世纪前,这里的农民们面对的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收获的是微薄的产量。半个世纪后,这片土地却创造了“绿色吨半粮”的奇迹。
“曲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种植条件基本上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里开展‘绿色吨半粮’行动,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如是说。在张福锁的鼓励下,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走出的四个90后高材生——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和蔡东玉,在曲周承包了1000亩地,进行“绿色吨半粮”试验。整地、播种、施肥、收获……在这块轻度盐渍化中低产田上,每一个技术环节,四个年轻人都全力以赴。
二、科技小院的力量。他们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创制3种绿色智能肥料,筛选出“中麦578”等多个高产优质品种。
四个小伙子还建起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绿色吨半粮”核心技术辐射面积超3.4万亩。2024年11月,张福锁院士发布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曲周县第四疃镇的攻关千亩方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增效40%,减排46%。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说:“今年,河北冬小麦遭受低温干旱寡照,夏玉米生长前期高温干旱,在极端气候影响下,千亩方继续增产、增效、减排,并且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实属不易。”这得益于高产群体构建、绿色智能肥料、叶面营养调控以及深耕培肥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了作物系统抗逆性。
三、从曲周走向世界。如今,“绿色吨半粮”行动正向全国开展。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地陆续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为全国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示范样板。
今年10月15日,在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张福锁院士发布“绿色吨半粮全球行动计划”。说“这是全球农食系统创新联盟倡议后的第一个行动,这一‘中国方案’将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黑龙江肇东,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也传来了喜讯: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四、前沿科技的突破。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基础科学领域同样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郭海龙教授团队、孙文献教授团队,揭示了如何克服植物免疫受体在远缘物种间功能受限的难题。
研究人员将辣椒的免疫受体Bs2与其辅助NLRs共同导入水稻,使原本不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品种获得了对该病的显著抗性,且不影响其正常生长与产量。2025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的张俊伶教授和张福锁院士,提出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多组学技术与农田管理实践,来揭示并强化有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于菲菲教授首次在单子叶植物高粱中鉴定出两个关键的独脚金内酯转运蛋白。
五、智慧农业新时代。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团队发布了神农大模型3.0。
“相比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神农大模型属垂直、专业化的农业模型,在农业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方面表现更优,并向全球社区免费开源。”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介绍。
项目核心成员、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告诉记者,团队同步推出了“神农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已上线智慧育种、智慧种植、智慧养殖、遥感气象等六大类共36个智能体。
在北京市怀柔区神农AI农场丹辉基地,种植户看着长势喜人的“雁栖2号”生菜感慨道:“以前育一个生菜新品种要五六年,现在靠神农大模型两年就能成!”智慧种植多智能体联动传感器与无人机,实时采集20余项农田参数,精准调控水肥,玉米亩产提升的同时灌溉量减少15%。
六、培育未来人才。中国农业大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中。目前,全国29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9800多名老师、19300多名研究生奋战在5000多个科技小院里,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磅礴力量。
为鼓励更多人才投身“三农”事业,中国农业大学布局建设了以“三院两站一体系”为抓手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累计建设了6个地方产业研究院、7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220个科技小院、302个教授工作站、23个校外实验站,拥有96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
在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中,中国农业大学获3项金奖、5项银奖、1项铜奖。其中,“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借鉴中国科技小院模式,建立了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赋能于一体的多主体创新平台,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在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宣布,本校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水平已稳居全球大学第一。
法律顾问:
世界5A级50强律师事务所-浙江智仁,汤云周律师;黄新发律师
世界5A级第1强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杭州)张婷律师